1.不同年代的鼎在形制与图案上有变化的原因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对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影响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
在青铜器上用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从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
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商周青铜器上种种纹样现象,首先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的幼稚的幻想。”
“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是与当时生活中的动物界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商代装饰艺术家所使用的动物纹样中,大多数都原来有一个土生的和与自然界有关的基础。”
2.2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引起纹饰的变革 商代和周初青铜彝器,是酒器的组合,尤以祭祀用器为主,其动物纹样与祭祀祖先也有密切的关系。动物中有一些是帮助巫师通天地的,而它们的形象在古代便铸在青铜彝器上了。
不难设想,青铜彝器怪异的纹饰把人置于恐惧与威严之下,在祭祀的烟火缭绕之中,巨睛凝视,阔口怒张,瞬间即可咆哮的动物纹饰,有助于造成严肃静穆、诡秘阴森的气氛,产生震撼人心的威慑力,充分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学术争鸣空前繁荣。
青铜器的应用则是钟鸣鼎食的组合,已失去彝器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方向发展。青铜器不仅造型依据人的尺度设计,装饰上一反前一时期的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
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
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
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
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以上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以二里冈上层的居多。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
二里冈上层青铜器的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属于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巳相当厚重。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
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
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
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
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
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
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
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在商二里冈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间,有几批青铜器出土。
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比较典型的是河北地区藁城台西下层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
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这类器物发现,如小屯232号墓所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和小屯331、333号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
但这一类器物在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区有的反。
2.易经的卦象是什么意思
以下是“日月易网”关于鼎卦是解释,说得比较详细,供您参考。
鼎卦第五十 鼎〔1〕,元吉,亨。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2〕。
得妾以其子〔3〕,无咎。 九二,鼎有实〔4〕。
我仇有疾〔5〕,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6〕,其行塞,雉膏〔7〕不食。
方雨亏悔,终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8〕,凶。
六五,鼎黄耳,金铉〔9〕,利贞。 上九,鼎玉铉〔10〕,大吉,无不利。
【注】 〔1〕鼎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
鼎有两义:一是烹饪器;二是古代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2〕鼎颠趾,利出否 “否(bì)”秽物。
此句是说:鼎足颠倒,有利于倒出秽物。 〔3〕得妾以其子 犹言妾得以成为主妇,是因为她生了一个孩子。
〔4〕实 实物。 〔5〕我仇有疾 “仇”为匹配,指妻子,即我的妻子得了病。
〔6〕革 变革,这里指损坏、脱落。 〔7〕雉膏 “雉”野鸡。
“膏”肥肉。 〔8〕覆公餗其形渥 “餗(sù)”食物,指粥。
“渥(wò)”沾湿。“公”众也。
此句意为:将鼎中给大家准备食用的粥打翻了,食物沾满了鼎。 〔9〕金铉 用黄铜制成的鼎的吊环。
〔10〕玉铉 装饰在吊环上的玉器。 【释】 鼎,六十四卦第五十卦,借用鼎来阐明吐故纳新、革故鼎新的道理。
鼎卦下巽上离,是革的综卦。“初六”之阴爻似鼎足,“六五”之阴爻似鼎铉,中间三阳似鼎中之物,鼎象。
又离为火为明,巽为风为木,木在下燃烧有风之助,火向上燃,亦是鼎烹饪食物之象。 鼎是古代烹饪食物的器具,又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
传说大禹收九洲之铜铸成九鼎,后被商得,又转到周。武王“迁九鼎于洛”(《竹书纪年》),“成王定鼎于郏鄏”(《左传·宣公三年》)。
谁得到此鼎谁就是天下“霸主”。故得此卦则“元吉,亨。”
在六十四卦中,大有卦是“元亨”,此卦是“元吉亨”(有人说“亨”是衍字),都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可见《易经》作者对此卦的重视。 “初六”以阴柔处卦之下,似鼎足。
阳为实、阴为虚,虚主鼎中无实物,但有残留污秽之物,需要重新冲洗。“鼎颠趾,利出否”这是一个卦象。
“颠趾”就是把鼎倒过来,趾朝上,铉朝下,则成革卦;革者,就是用变革的方法革故鼎新,这是国事。“得妾以其子”这又是一个卦象,指的是家事。
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主妇主鼎,妻妾从之。主妇因有疾而不能生子,妾因生子而被立为正室,这既是“吐故”又是“纳新”。
虽说这样做对原正室来说有些不公道,但为了传宗接代、继承鼎业,故又“无咎”。 “九二”以阳刚居鼎之中,鼎中装进食物之象,为“纳新”,故“鼎有实”。
“九二”与“六五”正应,但“六五”处离卦之中,被上下两阳所钳,不能来就,故说“我仇有疾,不我能即”。“仇”匹配也,即指“六五”这个正室。
她因有疾而不能与我团聚,也不能生子,但为什么“吉”呢?因“九二”已经“鼎有实”,如与“六五”相应,五为鼎耳,食物至鼎耳则溢,溢则凶;五有疾而不能应与,鼎有实而不溢则吉。 这说明五对二“得妾以其子”没有持反对态度,家和万事兴。
“九三”处下卦之上,犹居鼎耳之位。三以阳居刚,上无所援,有“鼎耳革”之象。
鼎耳是移动鼎的把手,耳坏则鼎不能移动,“其行塞”;鼎中的食物不能让人食用,“雉膏不食”,则养生之道废矣!解决的办法是“方雨亏悔”,是说下一场雨将鼎重新清洗一番,阳刚过盛以阴调之,可减少其悔恨,故“终吉”。 上二爻说的是国和家,这里说的是“民”。
“九四”切近尊位属大臣。鼎有三足,犹朝中“三公”,是佐政之重臣。
可四以阳刚居阴位,不中不正,又上承“六五”下应“初六”两阴,有物至此已满、不堪负重之象,“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鼎足断了,里面的粥洒了一地,将鼎也沾染了污物,这当然是“凶”。 作为一个王公大臣是个不堪重用的平庸之辈,不利于国事。
“六五”以阴居尊位,处上离之中,为一卦之主。下应“九二”,上承“上九”之阳刚,似两个鼎耳。
五以柔纳刚,将损坏了的鼎耳修复了,并放出金黄的光彩,故“鼎黄耳,金铉,利贞。” “上九”处鼎卦之终,似可以供吊用的鼎铉。
以柔居刚如玉质刚中有柔,能居能起,鼎道成矣,故“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鼎卦实际讲的是经国之大事。
《尚书·商书·盘庚》:“器非求旧,惟新。”《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社会要想发展必须不断革命,革故鼎新,就像“汤武革命”那样。 商汤灭桀,收九鼎于商;武王革纣,迁九鼎于周,鼎之易表现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个取得了政权的国家要想达到兴旺、鼎盛,也必须不断改革。改革是会有震痛的,“颠趾”、“耳革”、“折足”,但只有不断地“出否”,才能不断地“有实”;只有不断“吐故”,才能不断“纳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鼎黄耳”、“鼎玉铉”的兴盛时期。
3.急
)。
"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之第五十卦。鼎状风炉是既取鼎卦之象,亦取鼎卦之意。
取其象,如将卦象符号〓稍加变形(如〓),很像一种容器。它的六爻是:最下一爻是阴爻(--),像器之足;二、三、四三爻是阳爻(-),阳为实,中实而容物,像器之腹;第五为阴爻(--),像器之耳;第六是阳爻(-),像器之铉。
从上下两体来看,上体中虚,下体有足承之,正是鼎之象也。取其意,《周易•鼎卦》辞曰:"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之。
"因为古鼎的用途之一,就是作为烹饪之器具,所以,必有火与水与之相遂。按《鼎》卦的寓意,"巽"主风,"离"主火,"巽下离上",就是风在下以兴火,火在上以烹饪之意。
而七字铭中的"坎上","坎"主水,意思是煎茶的煮水容器是置于鼎器之上,风从下面吹入,火在中间燃烧。概括了煮茶的基本原理。
4.比较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
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商代青铜器以祭器为主,造型巨大,气势恢弘,装饰威严,狞厉,充满了威严诡异的色彩,体现了宗法制度,更表达着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另外,商代重酒器。所以,青铜器以精美的酒器居多,如:角、爵、觚、尊、彝等。周代吸取了商酗酒亡国的教训,青铜食器居多如鼎、豆、镬、鬲等。青铜器更重要的特点是重礼器。成套出现的青铜器大小不一但形制基本相同。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商周青铜器装饰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二里头时期。那时的青铜器素面居多,即使带有装饰也多为简单的乳钉和二方连续的几何纹。
第二个时期为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常常花纹密布。动物纹为装饰主体,最风靡的是兽面纹(即饕餮纹)造型庄重神秘,有狞厉之美。
其他花纹有窃曲纹、云雷纹、夔龙纹等代表纹饰。
第三个时期为西周中晚期。这一时期装饰纹饰又回归到了简素平朴的特点。兽面纹简化了,窃曲、重环、波带、瓦纹成为主流。二方连续的带状装饰增多。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向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功能转化,一改商周青铜器为天地和庙堂服务的特点,日用生活品开始多了起来。青铜器的设计更符合人的使用标准。例如:在商周经常用于祭祀和礼器的鼎,在这一时期则发挥了它作为食器的基本功能。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精美但不狞厉,动感十足,活泼轻巧。纹饰除发展了商周纹饰之外,又出现了蟠螭蟠虺纹,宴乐攻战纹,图案组织形式也从二方连续发展到了四方连续。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金银错、嵌红铜、模印制范、失蜡法。随着铁器的出现,刻划装饰也应运而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周易知识网 » 鼎的形制装饰与周易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