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三经注疏的注疏版本
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2.哪个版本的《周易》是最好的 什么出版社出版的 版面介绍下
《周易》最好的版本,据我所知,有四个宋刻本;
(1)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宋抚州公使库刻本。
(2)魏王弼、晋韩康件《周易注》,宋建阳刻本。据赵万里先生鉴定,建阳本书体秀媚,字近瘦金体,文字较他本多胜处。传世宋版《周易》除抚州本外,当推此为最善之本。
(3)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南宋监本,版本学家称为《周易》单疏本。因为它是经、注、疏合刻以前的单疏本,最为珍贵,原藏山东临清徐氏,徐书散出,为傅增汀先生所得,傅氏曾在日本精印100部,足见其重要价值。
(4)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宋两汽车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这是《周易》经、注、单疏合刻的第一本,世称越州本,又称八行注疏本。已上入《古逸丛书三编》。
3.《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简介】“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注疏释义】注疏 : 注和疏的并称。十三经注疏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注疏版本】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孟子注疏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
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
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 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
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 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
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从此,“十三经”的名称就稳定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来历】随着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其中,汉朝及稍后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人们称之为注或笺。
唐宋时期,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对汉代的注释也难于理解了。于是一些学者不仅注解经传的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旧注也进行解释和阐发,习惯上就称之为“疏”或“正义”。
历代解释十三经的著作很多。南宋以前,注和疏本来都是单独成书的。
南宋时期始合刻在一起。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后复有十行本。
明嘉靖时期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有监本,据闽本重刻;崇祯时期有毛氏汲古阁本,据监本重刻。但是明代时期的监本和汲古阁本,因辗转翻刻,讹谬百出。
清初有武英殿本。清嘉庆时期,著名学者阮元主持重刻《十三经注疏》,裒集宋本重刊,以十行本为主,并广校唐石经等古本,撰《校勘记》附于诸经卷末,号为善本,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本子,素来为世人所看重。
【注疏者】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