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易是研究什么的
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奇书----《周易》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关于它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众说纷纭。旧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
东汉马融及唐孔颖达则指出,爻辞说的多是文王以后之事,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对前说作了修正。 但今人据《周易》所反映的史实、所表现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与他书的关系等分析,多认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编撰而成。
作为占筮之书,《周易》在形式结构上比较特殊。全书分《经》、《传》两部分。
《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阴(--)、阳(—)。
《经》文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依次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
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
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据内容的时间先后或逻辑层次安排。
卦爻辞中又分筮辞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的内容和占筮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
非筮辞在全书中分量较少,但在表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方面则很重要。 解《易》之作最早是《易传》,共7种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
旧说它们是孔子辅《易》之作。近代学者多认为它们非一人一时之作,杂出于战国、秦汉间人手。
《彖》与《象》中的大传(解说卦辞部分),主要是宣扬儒家政治、伦理、修养等观点的。《象》中的小传(解说爻辞部分),强调爻位说,是为尊奉君位而作的。
《系辞》与《文言》是前人解经遗说的辑录。 《系辞》上下两篇,是《周易》的通论,以论述《周易》的义蕴与功用为主,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它阐述宇宙事物间的矛盾与发展,如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因素,但也有一些唯心史观的论述。《文言》是《易传》中专门用以解说《乾》《坤》两卦的。
解《乾》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坤文言》,内容只是借解说卦爻辞来提出一些观点,供统治者借鉴。后出的《说卦》收录了汉初经师的“卦象”、“卦德”说;《序卦》和《杂卦》是对卦义的两派解说。
以上这些,都是早期对《周易》的解说。 在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汉至宋,说《周易》者有所谓“两派六宗”:“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赣),入于讥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 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经部·易》)其实,这许多“派”和“宗”,大都是“援《易》以为说”,合于《周易》真义的并不多。北京图书馆藏王弼《周易注》宋刻本。
旧注比较通行的有阮元校勘《周易注疏》本、李鼎祚《周易集解》本。新注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通义》、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等。
2.想了解一下易经,谁能提供《周易》通俗易懂一些的解说
周易简介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
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
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
《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经数千年之沧桑,《周易》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
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基础知识简介(一) 一、《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 二、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
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三、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四、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五、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七、《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
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
《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 宋代大儒来熹所著《周易本义》载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内容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ポ?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周易》名言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象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文言。坤》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传。系辞下》 泽无水,困。
君子以致命志。 《困。
象传》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益。
九五爻辞》 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
下》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系辞。
下》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家人。象传》 风雷,益。
君子以见善则迂,有过则改。 《益。
象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
上》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说卦》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文言。
乾》 。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
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而且,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周易原文 《易经》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诠释一:《易经》中认为:乾为马,坤为牛.用马来象征天.故,天行健,就不难理解,骏马以形容自强不息;坤为牛,以牛来诠释人之品德.有些古句是不需要详细解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体味.诠释二:《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与“地势坤”失去了对称,怎回事儿?据帛书《周易》,“干”为“键”,“天行健”乃“天行键”,“键”乃“干”之古字,而“键”又训为“健”,串在一起:天,行矣,干(键).干,健也.据帛书《周易》,“坤”为“川”,“势”乃“执”,“地势坤”乃“地执川”,“川”乃“坤”之古字,而“川”又训为“顺”,串在一起:地,执也,坤(川).坤,顺也.“地”也有“原初的肯定性的强力”,“执”执力为“势”,所以“地执坤”变成了“地势坤”.“执”执持、执守;“势”“势力”、“形势”,坤之义大矣哉.人参赞天地化育,参入“存在者之整体”,又能“复”,而得以“见天地之心”.天、地、人,三才而两之,中道而行,何惑之有?天行矣,干.干,健也.君子以自强不息.地执也,坤.坤,顺也.君子以厚德载物.诠释三:“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4.周易内容
中国儒家典籍 ,六经之一 。
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
“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传是对经的解释。
《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
《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
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
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 ,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
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 ,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
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 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
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乾 天 健 坤 地 顺 震 雷 动 巽 风 入 坎 水 陷 离 火 丽 艮 山 止 兑 泽 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
“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
“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
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
5.你读过《周易》吗
《周易》对内行来说是一本经书,是一切术数的基础。
不懂易经的人,不是真搞术数的。古代圣人认为周易有四大功用,以言者尚其辞,以行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而今各行各业,都可以运用周易的辩证思想处理解决问题。懂易经的人,也是崇尚科学的,但不迷信科学。
认为科学是伟大的也是有限的,只有开拓思维,不断地革故鼎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科学。《周易》这本书,能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是一个智者必读之书。
《周易》对于外行来说,简直是天书,很多人想学就是不得其门径。所以,大师们长说,学习周易要靠缘分。
周易的思想,有很多外行其实也不知不觉地在生活中运用,但是他们不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周易知识网 » 周易古经今注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