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易略例·明象》原文及译文
《周易略例·明象》原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徵。
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
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
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周易略例·明象》译文:(1)立象所以表出其意。作其言者,显明其象。
若乾能变化,龙是变物,欲明乾象,假龙以明乾。欲明龙者,假言以象龙。
龙则象之意也。 (2)象以表意,言以尽象。
(3)“若言”能生龙,“寻言”可以观龙。(4)乾能明意,寻乾以观其意。
(5)意之尽也,象以尽之;象之著也,言以著之。(6)既得龙象,其言可忘;既得乾意,其龙可舍。
(7)蹄以喻言,兔以喻象,存蹄得兔,“得兔”“忘蹄”。 (8)求鱼在筌,“得鱼”弃筌。
(9)蹄以喻言,筌以比象。(10)未得象者“存言”,言则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则非意。
(11)所存者在意也。(12)所存者在象也。
(13)“忘象”“得意”,“忘言”“得象”。 (14)弃执而后得之。
(15)“尽意”可遗象,“尽情”可遗画。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得同志之心,拔茅之画尽可弃也。
(16)征,验也。触逢事类则为象,鱼、龙、牛、马、鹿、狐、鼠之类。
大人、君子,义同为验也。(17)《大壮》九三有乾,亦云“羝羊”。
《坤》卦无乾,《彖》亦云“牝马”。(18)《遁》无坤,六二亦称牛。
《明夷》无乾,六二亦称马。 (19)唯执乾为马,其象未弘也。
(20)广推金、木、水、火、土为象也。(21)一失圣人之原旨,广为臂喻,失之甚也。
(22)失鱼兔,则空守筌蹄;遗健顺,则空说龙马扩展资料:内容介绍:《周易略例》有《明彖》、《明爻通变》、《明卦适变通爻》、《明象》、《辩位》和《卦略》六篇。每篇都集中论述某一易学问题,篇幅都较短。
《周易略例》共有七篇文章, 各有重点。《明象》论卦,《明艾通变》论爻,《明卦适变通交》论卦与爻的关系,《明象》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辨位》阐述他对“ 同功异位”的独到的见解,《略例下》杂论各种体例、《卦略》列举了十一卦的卦义,是全文的总序。
这七篇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序列,总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周易》体例和卦艾结构的研究,把象数形式完全改造为表现义理的一种工具,以恢复《易传》中原有的卦义说。王弼在《周易注》中展开他的玄学体系,就是以卦义说为主轴的;而卦义说所依据的解释学的原则,就是通过《周易略例》的研究而后确定下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略例。
2.《周易略例·明象》原文及译文
【原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⑴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徵①。
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②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③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
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
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3.求《周易·系辞》全文及翻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盗之招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像两,挂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
4.易经原文及翻译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第二卦:《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译)《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
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
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说: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初六, 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译)《象辞》说:'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说明阴气开始凝聚;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然迎来冰雪的季节。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六二,正直,端正,广大,具备这样的品质,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译)《象辞》说:六二爻若是出现变化的话,总是表现出正直、端正的性质。'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是因为地德广大,包容万物的缘故。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六三,胸怀才华而不显露,如果辅佐君主,能克尽职守,功成不居。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译)《象辞》说:'胸怀才华而不显露',是要把握时机才发挥,'如果辅佐君主',必能大显身手,一展抱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六四,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这样虽得不到称赞,但也免遭祸患。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译)《象辞》说:'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可以免遭祸患',说明小心谨慎从事,是不会有害的。
六五,黄裳,元吉。 (译)六五,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译)《象辞》说:'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是因为黄色代表中,行事以中道为准则,当然是吉祥的。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上六,阴气盛极,与阳气相战郊外,天地混杂,乾坤莫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象辞》说:'阴气盛极,与阳气相战于郊外',说明阴气已经发展到尽头了。
用六,利永贞。 (译)'用六'这一爻,利于永远保持中正。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译)《象辞》说:用六的爻辞说'利于永远保持中正',即是指阴盛到了极点就会向阳转化。
第三卦:《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译)《屯卦》象征初生: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不要急于发展,首先要立君建国。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译)《象辞》说:《屯卦》的卦象是震(雷)下坎(水)上,为雷上有水之表象,水在上表示雨尚未落,故释为云。云雷大作,是 即将下雨的征兆,故《屯卦》象征初生。
这里表示天地初创,国家始建,正人君子应以全部才智投入到创建国家的事业中去。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译)初九,万事开头难,在初创时期困。
5.十翼全文及翻译
本文转载自大宇乙天帝《孔子《十翼》(《易传》)原文及译文》 《易传》(又称《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易传全文 第一章 通过八卦的排列,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而将八卦两两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阳阴两爻相互推演,变动也包含在其中了;每个爻上注上解释,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人事之间,所以有吉凶悔吝的产生,是由于动作营为的结果。
阴阳两爻,是设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推移变通,正是所以趋向于真理或时机的变化的。
时机虽有吉有凶,但我们处在吉利或凶险时,必须安常守正,才可稳操胜算,立于不败之地。人事如此,宇宙自然亦复如此,皆以“守正”为前题,所以天地的道理,以正而观照万物。
日月的道理,以正而光明,普照万物,都公正无私,使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天下一切的动作营为,都是归于端正专一,精诚无欲,才能有成就。
乾道造化自然,很刚健的昭示众人,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知道呀。坤道是顺应乾道而开务成物,很柔顺地昭示众人的道理,是非常简易的呀。
圣人制作卦爻,便是效法乾坤简易的理则而作的。卦象的设立,亦是仿乾坤简易的形迹而设立的。
卦爻卦象先有变化于内,遂依象释理,吉凶之真象就表现于外了。进而裁制机宜,导致功业的成就,就表现于聪智的变化。
圣人崇德广业、仁民爱物的言行,在卦辞爻辞中记载得很清楚。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对圣人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有权位。
如何守着职位呢?那就要靠仁爱的道德了。如何聚合众人,是用财富。
而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是义。 第二章 古时伏羲治理天下,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下则观察大地上的种种的法则,又观察鸟兽羽毛的文采如何和环境相适应,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自身,远的就取象于宇宙万物,于是创作出八卦,以融会贯通神明的德性,参赞天地的化育,以比类万物的情状。
编绳结网,做为捕捉鱼、鸟的工具,以猎兽捕鱼,是取象于离卦的。离中虚,像孔眼,又离为目,有网罟的象征。
包牺氏死后(数百年),神农氏兴起,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作许多耕作器具,教导人民,使天下增加粮食,是取象于益卦。规定中午为买卖时间,招致天下的人们,聚集天下的货物,互相交换所需要的货物,满足各人的需要,其取象于噬嗑卦的。
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氏兴起,由于社会日趋繁荣,旧日的制度,已不适合,所以黄帝、尧、舜诸古圣人先王,随着时代而不断改变,通达其变化,使百姓生活不致于死板,而产生厌倦的心思。易学的道理是穷极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
能循此变通的原则,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当然吉无不利了。黄帝、尧、舜氏设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职,各尽其力,终致天下太平,以至于垂拱而治,无为而成。
是取象于乾坤两卦的现象。将木材凿成舟船,削锐木头做为船楫,使两岸的人,能互相来来往往,且可航行至更远的地方,便利天下人,是取象于涣卦的。
征服了牛,乘着马,用牛来拖载重物,用马来奔驰远地,以沟通有无,便利世人,是取象于随卦。设置重门,击柝巡夜,以防御盗贼的侵入,是取象于随卦的现象。
发明杵臼,以利民食,是取象于小过卦。将柔韧的小木条做成绳索弓,把木材削成箭,用弓箭的利益,来威服天下,是取象于睽卦。
上古时候,冬天则藏身洞里,夏天在野外居住,后世圣人,为了防止洪水猛兽的侵袭,就教人民建筑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抵御风雨,是取象于大壮卦。古时候的丧葬,用木材厚厚地堆在尸体上面,埋在荒野中,不设立坟墓,也不植树,居丧没有一定的期限。
后世圣人,制定丧礼,换用棺木以殡葬,是取象于大过卦。远古时无文字,结绳以记事,圣人便发明文书契据,百官也利于治理,人民也可以随时稽察,这是取象于夬卦。
第三章 所以《易经》的内容,是描述天下万物的形象。《易经》的卦象,就是用以模拟万物形象的。
彖此是解释全卦的意义和结构,所以说,彖辞是代表一个卦的才德。每卦六个爻位的演变,都是仿效天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动而产生的。
由于有了事物的变动得失,吉凶就发生了,而细小疵病的悔恨,忧虑困扰的灾吝,就由此显现出来了。 第四章 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这是为什么呢?就以奇偶来说,阳卦以奇为主,例如震坎艮三 卦为阳卦,都是一阳二阴,所以说,阴爻多于阳爻。
阴卦以偶数为主,如巽离兑三卦为阴卦,都是二阳一阴,所以说,阳爻多于阴爻。震、坎、艮虽多阴爻,一奇为主,即为阳卦。
巽、离、兑虽多阳爻,一耦为主,即为阴卦。阴阳两卦,它们的德性,有什么不同呢?阳卦一个国君,两个臣民,这是合理的,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国君,一个臣民,这是不合理的,是小人之道。
第五章 《周易》说:“往来心意不定,朋友们。
6.易经的原文和白话文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
《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
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
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
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
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
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
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
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
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
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
转载请注明出处周易知识网 » 周易略例明彖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