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易经卦象和古代天文历法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卦象来源于古代天文 历法。
《易经•系辞》中有记载说:“古者伏 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 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这里所讲到的象、鸟兽之纹,就是天文学所讲的二十八宿的天象。
周易八卦符号是天体运行的具体反映, 是年月日时周期的具体概括,于是古人用蕴 涵宇宙万有客观存在规律的八卦,来作为剖 析一切事理的方法。天地万物的一切变化都 无一例外地由日月星辰的运行引起,《易经》 的卦象则客观地反映了这些规律。
2.精通易经是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算各种
说反了,在古代是易家基本都懂天文历算和乐律音韵,即便在清代重新注重治经而忽视了乐律,但如江永等人在晚年依然拾起
易学术数用作占卜的话,其理论依据在于天文历法,而天文历法的理论之所以可以运用到万物在于乐律均布
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说文解字:律,均布也
易学作为一个大框架将其收容,这就是象数易,而义理易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将天理和人伦结合。同时易经本身的辞之间的逻辑是通过挂变方法来解释的,这个参考虞翻易
现代为什么不如古代?现代玩六爻梅花那些人并不懂古代的天文地理乐律音韵,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地支六冲是这样的,不知道为什么六爻自下成卦,梅花自外成卦,为什么辞是这样联系的,为什么纳甲这样纳甲,三合局为什么要求爻动。梅花易数讲体用为什么又谈到孤阴不长?这些都是由易学义理本身以及历法乐律理论为基础得到的。
公众号qx4977 我们将完善现代爱好者们缺少的乐律知识和天文历法知识,还原易学术数各种理论和用数的来源
3.周易与科学的关系
4月26日 09:55
《周易》本来是一部上古筮占记录的汇编。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周易》或《易经》由六十四卦和不到五千字的卦辞和爻词组成,它的最初的功能就是用来占卦。后来引入了哲学领域,与科学似乎不沾边。因此,可以说《周易》本来是不讲科学的,当然这并不否定《周易》本身包含了科学的因素。
(一)《周易》与数学
《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联系的主要纽带就是它独特的卦画符号系统。这一点同它的筮占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两个地方后来常常作为数理问题来讨论,一个是所谓的“大衍之数”,另一个是所谓的“河图”和“洛书”。
由此看来,《周易》与数学的关系,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后人在注解《周易》的过程中将古代的数学成就附会到《周易》上的一个结果。我们很难断定,《周易》本身就有这些数学理论。比如“大衍之数”,本来就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易传》,在此以前的占筮是否运用这一套程序还找不到文字根据;即使是“古已有之”,也只能反映《周易》在殷周时代就得到了当时的数学成就的支持。至于“河图”、“洛书”就更是如此。
(二)《周易》与天文历法
《周易》与天文历法结合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汉代发明的“卦气说”、“爻辰说”和“纳甲说”。这些学说在汉代都属于“今文经学”的范围。卦气说在汉代易学中影响最大。它是将卦画(卦)同二十四节气(气)以及方位相结合的产物,易学家孟喜和京房对它的贡献最大。其实,无论是卦气说、爻辰说还是纳甲说,这些理论在《周易》本文中都找不到根据。除了《周易》上的二十四卦外,其他如季节、方位、节气、日数、十二生肖、乐律、八宫等,都是汉代当时发明的或者已经发明的知识,因此,这可以看成是汉代一次知识的大综合,而这些综合又是围绕《周易》这一部儒家经典展开的。它们越来越烦琐,越来越神秘,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婢女。
(三)《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事实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上古时代医巫不分,巫既占筮祈祷,又采药治病。我们讲《周易》与中医的关系,只能在中医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后,即从秦汉时代起作为中医的基本理论支柱的《黄帝内经》成书之后。如果认为《周易》与中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话,这种情况至少在唐朝才成为可能。唐代名医孙思邈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论断,他说:欲为太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医易的结合是中医在已经建立了自身的体系的基础上,将已有的概念、理论同《周易》特别是《易传》的有关思想相调和、相比附的结晶。
《周易》的符号系统包含了较科学的宇宙观。这个科学的宇宙观就是它的阴阳观念。《周易》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个方法论就是取类比象。正因为《周易》能够发挥宇宙代数的“空套子”作用,将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才使得它于中国古代的各门学科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也正因为此,现代的一些易学研究也常常被“套”进去了。
作为中国文化智慧的象征,《周易》的价值是不朽的。它的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思维视角,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应该能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思维和方法论的启示,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现代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周易》价值的现代转换。但这种转换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牵强附会。只有这样,周易这一古老的中华智慧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4.周易与科学的关系
4月26日 09:55 《周易》本来是一部上古筮占记录的汇编。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周易》或《易经》由六十四卦和不到五千字的卦辞和爻词组成,它的最初的功能就是用来占卦。后来引入了哲学领域,与科学似乎不沾边。
因此,可以说《周易》本来是不讲科学的,当然这并不否定《周易》本身包含了科学的因素。(一)《周易》与数学《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联系的主要纽带就是它独特的卦画符号系统。
这一点同它的筮占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两个地方后来常常作为数理问题来讨论,一个是所谓的“大衍之数”,另一个是所谓的“河图”和“洛书”。
由此看来,《周易》与数学的关系,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后人在注解《周易》的过程中将古代的数学成就附会到《周易》上的一个结果。我们很难断定,《周易》本身就有这些数学理论。
比如“大衍之数”,本来就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易传》,在此以前的占筮是否运用这一套程序还找不到文字根据;即使是“古已有之”,也只能反映《周易》在殷周时代就得到了当时的数学成就的支持。至于“河图”、“洛书”就更是如此。
(二)《周易》与天文历法《周易》与天文历法结合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汉代发明的“卦气说”、“爻辰说”和“纳甲说”。这些学说在汉代都属于“今文经学”的范围。
卦气说在汉代易学中影响最大。它是将卦画(卦)同二十四节气(气)以及方位相结合的产物,易学家孟喜和京房对它的贡献最大。
其实,无论是卦气说、爻辰说还是纳甲说,这些理论在《周易》本文中都找不到根据。除了《周易》上的二十四卦外,其他如季节、方位、节气、日数、十二生肖、乐律、八宫等,都是汉代当时发明的或者已经发明的知识,因此,这可以看成是汉代一次知识的大综合,而这些综合又是围绕《周易》这一部儒家经典展开的。
它们越来越烦琐,越来越神秘,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婢女。(三)《周易》与中医学《周易》与中医事实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
上古时代医巫不分,巫既占筮祈祷,又采药治病。我们讲《周易》与中医的关系,只能在中医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后,即从秦汉时代起作为中医的基本理论支柱的《黄帝内经》成书之后。
如果认为《周易》与中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话,这种情况至少在唐朝才成为可能。唐代名医孙思邈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论断,他说:欲为太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医易的结合是中医在已经建立了自身的体系的基础上,将已有的概念、理论同《周易》特别是《易传》的有关思想相调和、相比附的结晶。《周易》的符号系统包含了较科学的宇宙观。
这个科学的宇宙观就是它的阴阳观念。《周易》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这个方法论就是取类比象。正因为《周易》能够发挥宇宙代数的“空套子”作用,将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才使得它于中国古代的各门学科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也正因为此,现代的一些易学研究也常常被“套”进去了。作为中国文化智慧的象征,《周易》的价值是不朽的。
它的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思维视角,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应该能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思维和方法论的启示,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现代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周易》价值的现代转换。
但这种转换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牵强附会。只有这样,周易这一古老的中华智慧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5.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圭表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仪器。
说白了,就是利用太阳的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利用太阳影子的长度来判断节气。先说利用影长判断节气吧,影子的长度有太阳的高度角决定,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夏天太阳高度角比较高,冬天太阳高度角比较低。相应的,夏天正午影子较短,冬天正午影子较长。
在特定观测点,特定节气太阳正午高度角是特定的数值,影子的长度也就随之确定了。从而判断节气。
其次是用影子的方位判断时间,原理也很简单。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上午影子向西,下午影子在东。
但是,因为节气的不同,导致太阳纬度的不同,相应时间太阳的方位也会不同,导致影子的方向的变化。观测时要知道现在的日期,找到相应的刻度,然后来找地面上投影出的时间点即可。
圭表一点都不复杂,天荒坪(江南天文观测很好的地方)就有一个圭表。如果理解能力尚可,10分钟就能解释清楚怎么通过它读时间,判断节气。
对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人,自然是一眼就能知道各种坐标的意义了。至于中国古代的历法,对于楼主的要求没有帮助,如果说《梦溪笔谈》有圭表的使用方法,那是差不多的(类似于百科全书吧)。
但是具体的历法不会有这样的内容(万年历+历法订立原则云云,类似于工具书+专著)。还有一点,不敢说自己文史功底有多好,但是至少在平均水平以上,读读唐诗宋词不成问题,但是翻开二十四史,只能说自己孤陋寡闻……那些书籍,且不说专有名词,就是字面内容我估计楼主都是一头雾水。
真有兴趣理解的话,看看百度百科,能读懂的话已经能打下基本的框架了:/view/734606.htm?fromId=611095。
6.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是属于道教的还是属于天文历法
正确的说法是源于天文历法,道教只是繁衍下来的一支
古人测量时间的仪器——圭臬,测量日影来计算时间、节气的更代,根据测量结果来制定历法,同时也得到阴阳鱼的原始图案和概念,从阴阳的消长中,形成三爻,如阳阳阳=乾,阴阳阴=坎……始演化为八卦。
五行最初也不是指五种物质,同样源于天文历法,《管子》五行一岁分五季(五节)。是指一年或是一个收获季节中,太阳的五种运行状态。《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一年分为五个时节之义。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可见当时五行只与天时有关,亦即五行为五个时节。“作立五行”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正天时”,而“正天时”就是定季节。《灵枢•五乱》中有“五行有序,四时有分”。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节或节气。
有人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既然有了一年四季的分法,为什么又要另外弄出一个五行即五季的分法?其实,这是一个源流的问题,也就是说,同是一岁里时节的安排,先有五时,后世又改用四时,故被后人混用,这就如今日的农历同公历同用的情形一样。
彝历以36日为一个月,360日为一年。十个月终了,另外5天(或6天)为“过年日”。平年为5天,每隔四年的闰年为6天。这样四年平均为365.25天,与回归年(太阳年)365.2422日相近。一年分五季,分别为土、铜、水、木、火代表,一季分公母(或称雌雄俩月,分别为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此为十月太阳历,夏朝启用,亦称为夏历,就是上古的十天干的来源。
而地支是源于十二月太阴历,太阴历源于上古十二个朔望月每月一次的祭祀活动。
各种文明的碰撞融合,十月太阳历退出历史,只在新的阴阳合历中保留了它的质素。后人又将五行说依附于历法月令之学,历法月令正如后世的皇历和月份牌,为生活日用所必需。
由于历法在民间广泛传布,成为民众的一般知识背景和思想框架,成为几乎所有知识范畴的普遍模式,成为华夏传统宇宙观、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古代的哲学、物理、化学、数学、医术等等无不由此为渊源。道教的修道者也是以此道家五术:山、医、命、相、卜。至于提出天人合一,不是道教一家的功劳。
解释清楚来源后,再回答你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是属于道教的还是属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学的问题,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与天文历法有着紧密的联系,阴阳理论存在的天象的实体依据,道教在部分学术领域将其发扬光大。
以起源而论,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是属于天文历法。
楼主还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通知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