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与周易
周易源自伏羲画卦、后由文王、周公演卦成书,而成《周易》,这只是我们国家古代的一本十分重要的哲学、占卜的书籍。
只要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免不了和《周易》有联系。道教有某些思想和《周易》相同,但是《周易》并没有收录道藏。
而儒家孔子赞易,因此《周易》收录为儒家教科书。论道教起源,道教一向追述黄帝、柱下。
而无追述《周易》。另《周易》即名《周》,而又得知《周易》乃是周朝文王、周公演卦而著的书,虽然与道教中黄老有许些联系,但是都不是关键的联系。
而孔子一生尊奉、思忆周朝文化,而《周易》也尚且不是儒家起源之书。因此《周易》怎么会称为道教起源之书呢。
所以,如前所述,《周易》一书,为我们国家古代圣贤著作的经典,只要是我们国家的文化都与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追究其是谁起源,则谁也不是,只因《周易》同样是综合前圣思想由文王、周公同著而已。
2.学佛,修道,研究周易,哪个适合
一门深入的问题啊。
去了你网2113,看了一男一女之照片。从而。
较觉得你的年数及周遭,该先博学於前5261,后选一较入"契机"的来深造。佛学,修道,及周易,皆是中国宗教4102文化。
你可先理降占卜上"易经"的1653(天理)运作,从而了解"命"(本性),再习放得开心的版"道法"方向(小乘)。再从而开始研究权十万八千部(佛)经文。
当然,由佛经先修也是可以的。
但1)守戒,2)津律,3)练定,4)开智。
或怕且是时机未合。
..。
3.古代有哪些周易高人
黄帝《周易》周文王田何:西汉经学大使。
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始皇焚书,赖田何口授,始得传于后世。
汉代易学宗师,汉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业。董仲舒:通晓《周易》,擅用易之阴阳五行说解释灾异之事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
其父孟卿善治《礼》《春秋》,孟喜遵父命习《易》,为汉代易学家田何的再传弟子。孟喜以阴阳说《易》,以此推算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卦气说”的倡导者。
其《易章句》已失传,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焦延寿:西汉易学家,字赣,梁国(今河南商丘)人。
家贫寒,曾因好学而得到梁王资助。学成之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元帝时为三老。
政绩优异,专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称得孟喜真传,后传之与京房。其说长于灾变,注重易象,以一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共演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韵文繇辞。
著有《易林》十六卷,《易林变占》十六卷。京房:(前77—前37) 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
东郡顿邱(河南清丰西南)人。曾学《易》于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
元帝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后立为博士。因弹劾中书令石显等专权,被捕下狱处死,年仅四十一岁。
其易学理论,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主要成就有:1、八宫卦说,把六十四卦分别纳入了八宫。2、世应、飞伏说。
3、纳甲说,将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4、五行说。
以五行学说解卦,包括五星配卦、五行爻位、五行生克、八卦休旺等。5、卦气说,以消息卦和杂卦的关系,解释气候反常现象,演讲灾变。
6、阴阳二气说,以阴阳二气的变易,用来解释卦象和爻象。其著作颇丰,今只传《京氏易传》三卷,其余皆已失传。
郑玄:(127—200)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东南)人,东汉末年经学、易学大师。博通经学精于天文历法。
少而好学,不乐为官。游学十余年,复归乡里,聚徒讲学,弟子众多。
后因党锢事被禁,便潜心著述。其著述以诠释古今经文为主,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
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易赞》、《易论》、《易纬注》,现仅存《易纬注》,其余已失传。其易学的主要观点有:1、以爻辰说解释《周易》经传,力图揭示卦辞和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以五行解释《周易》,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管辂(209-256年),三国时魏术士。
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人。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
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
正元初,为少府丞。管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一生著述甚丰,有《周易通灵诀》2卷、《周易通灵要诀》1卷、《破躁经》1卷、《占箕》1卷。
《三国志·方技传》将管辂之术筮与“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相提并论,认为“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子孔明,谥曰忠武,琅琊阳都(今山东济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始从之,帮刘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于成都,拜其为丞相。
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刘禅,被 封为武乡侯。足智多谋,通晓兵法,所传其通晓黄帝之兵家八阵法,并根据伏羲八卦和古代兵法,推演成八阵图。
其军事思想、用兵之道,多与《周易》相通。著有《诸葛亮集》。
王弼:(226—249) 三国魏山(今河南焦作东)人,字辅嗣,魏晋易学易理学派代表。官至尚书郎。
幼而聪慧,少年得志,即享盛名。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穷微论》、《易变》、《周易大衍论》,前两种尚存。
王弼解《易》,力排象数,注重义理,使《易》回归到孔子义理派的轨道,史上有“王弼扫象”之说。其易学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文经学派解《易》的阐发,排斥汉易的卜筮之说,提出“得意忘象,忘象取义”和理论,强调《周易》的哲理思想。
二是用玄学观点解易,其基本命题是“天间万物皆以无为本”,认为自然无为、动息则静,将太极观玄学化,反对以太极为原初物质的观点。王弼的易学理论对后来易学研究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孔颖达:(574—648) 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字仲达,亦作冲达。冲远。
少聪敏,强记博文,通晓经学。陏大业初,举“明经”,授国子博士。
唐代时,历任文学舘学士,国子祭洒等职。曾奉唐太宗之命,与颜师古等人编定《五经正义》。
其主撰的《周易正义》至今仍为最完善的注本。其著“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
虽说采用的是王弼注本,又纠正了王弼“得意忘象”的主张,认为物象和义理应该是统一的,义象兼采,易理备包有无,提出“乾坤二元论”,宣扬以阴阳二气为核心的世界观。李鼎祚:生卒年不详,资州盘石县(今属四川)人。
唐代经学家,历官左拾遗、秘书。
4.道教与易经的关系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珍贵文献,儒家将其列为重要经典。道教徒也非常重视对《易》理的探讨,注疏和演绎之作颇多。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道教征也把《周易》当作基础的经典而广为应用。《周易》从内容到形式都为道教所吸收,它渗透到道教的基本信仰、神仙体系、方术仪式、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
从基本信仰方面来看,以《易》解“道”的现象贯穿于道教的产生、发展、衰落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其内容涉及了“道”的性状,道的自身运动,“道”与“一”的关系,“道”化生天地万物等一系列问题。在他们看来,“道”就是“易”,“易”就是“道”,《老子》的“道”的体系与《周易》的“道”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易”与“道”最终都成为主宰一切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