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易全书 是什么类型的书 有什么用处
《周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哲学著作,保存了古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观点。
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出发,在肯定事物运动变化永无穷尽的基础上,猜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变成它的反面,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和“天地革即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等哲学命题。认为事物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矛盾趋于调和及不断往复的过程。
其作者至今尚无定论,相关为伏羲画八卦而周文王发展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周易》在古代也是一部巫卜之书。
《周易》在中国古代2000多年一直被认为是群经之首,被儒道等学派视为经典,书中提出的形而上学宇宙观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是以《周易》的基本理论为基石的。
2.周易分为几个方面
《周易》凝聚了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以及历代先贤大圣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包含了他们对社会历史变化的理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位居“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它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对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一?易类一》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在世界上也享有“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等美称。
《周易》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更是现代和未来的。《周易》最初是用作卜筮的书。
朱熹说:“《易》本为卜筮之而作”、“《易》本卜筮之书”。其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与爻辞等,又加之《周易》成书于数千年以前,如果不了解关于《周易》所特有的一些基本知识,根本就不可能读懂《周易》。
因此,为了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周易》,有必要对《周易》作个导读。《周易》的内涵,体现在“三易”上。
《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
郑玄深谙此义,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可以说,“三易”包括《周易》的一切,当然,也就包括宇宙的一切了。
(一)变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方面,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这种消长盈虚的相互转化之机使天地间万事万物随时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以至无穷。这就是宇宙万象之本、万化之根源。
《周易》谈论天地人之道,是以天道之变易,而定人道之变易;以人道之变易,合天道之变易。所以《系辞》有:“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之说,又有:“子曰: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六十四卦本身就是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演绎出来的,六十四卦显示了六十四种自然静态现象,三百八十四爻演化了三百八十四种动态的变化。
自然万物的千变万化是遵循一定规则的,如每卦有六爻,初爻表象事物的初始变化,二爻表象事物的变化初显成效,三爻表象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四爻表象变革,五爻表象兴盛,上爻表象变化发展到终极,开始走向衰微。《周易》正是通过六十四卦的结构及其卦爻辞,来帮助人们知晓宇宙在变、世界在变、万事万物都在变的自然之趋势和其中的变道,从而蓄积能变之力量,修养主变之德行,做一个《周易?损》所言“与时偕行”者,变其所当变,变则必求其通。
(二)不易不易的内涵有三层意思:(1)《周易》所阐释的哲理,是宇宙、天地、人生、事物的真理,它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宇宙生化,虽然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但在变易之中,也含藏不变之理,如日月往来,寒暑相推这样的万古之常道是“不易”的。
正如董仲舒所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2)自然万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大道本自然。以天地自然现象来讲,如白昼与黑夜、阴晴与圆缺、春华秋实、沧海桑田等的变化都是本乎自然,人只能效法和适应这种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然。
老子也提示人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这一永恒法则是永远不变的。
变易是现象,不易是法则。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认知变易的现象,探求不易的法则,以确定人合理存在的方针和指导应变的方法。
(三)简易简易的内涵也有两个层面:(1)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简朴而平易的,正如孔子所讲:“乾以 易 知;坤以 简 能。”(2)简的根源就是心诚。
所以,简易就是效法天道,保持人性的纯正。中孚卦《彖》云:“中孚以利贞,乃应平天也。”
这句话讲的就是,诚信能保持人性的纯真,是合乎天之简朴而平易大道的。一切人世间化简为繁的事物,其本源都可归于心不诚,或者为了规制不诚心的行为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守则。
心不诚就必然要伪饰一些表面的东西以掩盖其本质,这种矫揉造作就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大道至简,这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也是《周易》的精髓。
这一点,从《周易》易数上看得更清楚,《周易》中只讲一位数“ ”,其余的数都是来自于“ ”的递增。计算的方法也更简单,即加法和减法,万物的变化正是如此,非加即减。
八卦和六十四卦仅仅就是用了两个最简单的符号:“ ”和“ ”,由阴阳而成乾坤,乾坤生六子为八卦,由八卦重之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卦而备众象,一爻而明众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演绎出了宇宙、社会和人的无穷变化。
《周易》散之三百八十四爻,聚之六十四卦,约之仅八卦,再简之仅两卦,再简之仅两爻,故《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简易也。德国的莱布尼茨看到了由传教士翻译成拉丁文的《周易》,为之着迷,领悟了二元对数,即阴为“0”,阳为“1”,演变出了无穷的信息数据,进而奠定了计算机运作的原理。
《周易》内涵中的“三易”的关。
3.《周易》中八卦的卦辞分别是什么意思
1、卦辞节选如下:
1)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
上上卦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2)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
上上卦
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岗,饿虎逢之把口张,适口充肠心欢喜,卦若占之大吉昌。这个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叠,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承载万物,伸展无穷无尽。坤卦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它以“先迷后得”证明“坤”顺从“乾”,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
2、周易: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3、思想原理: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
4.周易卦爻辞原文中的九二,九四,六三,上六是啥意思
《周易》古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画都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爻。
每一爻没有名称说起来也很不便。所以大概到了汉朝人编《易传》时,就根据每一爻的位置、性质,安上个‘初九’、‘六四’之类的称呼 依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凡阳爻,其爻题各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尚九”;凡阴爻,其爻题则各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尚六”。
例如,《丰》之诸爻自下而上依次是阳、阴、阳、阳、阴、阴,帛《易》中,该卦诸爻的爻题即各为“初九”、“六二”、“九三”、“九四”、“六五”、“尚六”。 例如乾卦全是阳爻,乾卦的爻辞是: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5.《周易·大有·彖》云:"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大有”从卦象上看是乾下离上, “大有”,意思是盛大丰有。
“大有”由“同人”发展而来。《序卦传》说:“与人同者,物必归之,故受之以大有。”
从卦爻结构看,这两卦都是由一柔五刚组成。同人卦是“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柔居下位之中,以一柔而应五刚,主动争取与五刚和同,大有卦则是“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柔上升到至尊的君位,奉行大中之道,赢得了上下五刚前来与之相应,从而以一柔而拥有五刚,所以称之为大有。
下卦乾为刚健,上卦离为文明,象征既有刚健有为的坚强意志,又有文明洞察的理性精神,六五柔中之君与九二刚中之臣密切相应,配合默契,按照天时的客观规律办事,“应乎天而时行”,所以总体形势是大为亨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