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易》有怎样的辩证思想
《周易》给人生带来的启迪 ——你想快乐幸福吗?
如果把高速公路建成笔直的路有多好,既节省了资金又节省了土地资源;可是现在我们都明白了中国道理:人在一条笔直的路上开车,容易困倦,是很危险的。苍天把人生之路为什么设计的弯弯曲曲、起起伏伏呢?我想也是在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和思维,才不会在人生之路上翻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生经历点考验和磨难,也未必全是坏事,最起码是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温室里长不出来最美的花朵和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郭沫若说,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周易》最难懂的义理所揭示的是人生、自然乃至宇宙的基本规律,《周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乃至更多的方面。
先说《周易》一词的内涵:“周”是说任何事物都一个周期性,也就是阶段性;而“易”讲法专家有多种,我取其一,变化的意思。你看《太极图》:在一个圆里面有两条阴阳鱼,头接尾,尾连头在游动着。它给我们的启示,其一是说任何一个事物有阴阳两个方面;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身体为阳,精神为阴;想法为阳,结果为阴;理想为阳,收获为阴;看见的为阳,看不见的为阴……追根溯源,阴阳这就是构成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的基本要素。
其二说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的;彼此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互为依存的共性,这个道理用内行话说是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讲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的矛盾又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的关系。
其三说阴阳鱼头尾相连,是在不停游动着状态。整个宇宙,这个世界,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我们的心态……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从以上方面我们得到那些人生启迪呢?
其一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一定从两个方面,千千万万不要一点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利害、成败、得失、取舍的两种或多种可能性。在现实生活实际中,往往有人专牛角尖,一条道跑到黑,结果大家去想象吧。
其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人与人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就会把我们对立、对抗乃至敌对的心态转变过来。这样你欢喜,我快乐,那该多好。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要想自己快乐先让别人快乐。
其三认识了世界在变化,是说我们的思维要跟着变化;绝不是随波逐流,改变我们的做人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这点千千万万不要误解。比如你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突然间路况发生了变化,前面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物,你会怎样处理?肯定要减速刹车,或者调头回来,或者绕道而行。可是在现实生活实际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心理往往转不过这个弯来。人们之所以苦恼就是没有看破这个世界啊,没有完全认识自己啊!坚定不移的做人理念、原则和处理具体细节问题的灵活性相结合,我们就会减轻许多烦恼和不必要的痛苦。其实烦恼、痛苦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一个恰当的处理方法。正所谓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古人说,上善若水。“上”不说上下的位置,是高级的意思;“善”有人说是善良,我还认为上是最好的意思;“若水”好像水一样。总起来说“上善若水”就是说人世宇宙间最高级的最好的对待一切事物的方法像水一样:处在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状态。说起水在寒冷的客观条件下可以化成有形:冰、雪、霜的固态;在常温下,可以化成液态;在高温下,可以化成气态,变成云和雾。可以随的方就的圆。水可以上天,下入地,可以流进小溪,奔向江河,又可以融入大海大洋。水没有一丁点的僵化和固执。我们人类哪怕领悟一点水的奇妙,学会辩证的变化的客观的思维,都会一生受用无穷啊!什么叫做明白的人?道理明白、思维通达,你就没有烦恼,遇到烦恼的事物很容易解决,成为这样的人,多好啊!
总之,水无时无刻不断的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人类哪怕领悟一点水的奇妙,都会一生受用无穷啊!什么是人生?曲曲折折是人生;痛苦快乐是人生;酸甜苦辣是人生。谁都改变不了的现实;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与其逃避还不如面对。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快乐和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快乐和幸福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行动。我真心希望天下每一个人都能打开自我封闭已久的心灵之窗,让灿烂的阳光照进来,享受幸福之中的烦恼;痛苦之中的快乐,享受人生的美丽多彩。
2.易经中都包含哪些著名的哲学思想呢
易经中含有的道理有很多,这些思想悟透了有很大的好处,不能笼统的概括。
最好是能深入的研究一下。比如说六十四卦中第一卦也是天下第一卦乾卦中包含的道理:乾卦六爻,为六龙,分别是潜龙、见龙、剔龙、跃龙、飞龙、亢龙。
初爻爻辞为【潜龙勿用】,这便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准则,勿用的意思不是不用,而是站在不用的立场来用,就是在不该表现的时候不要表现,比如新到一个环境,别急着表现,先摸清楚周围环境准备好找到机会才可表现。九二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爻辞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爻辞为【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爻辞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爻辞为【亢龙有悔】这一爻中便包含着你说的物极必反的思想这些爻辞就不给你一一解释了 ,但深究下去都包含着很多的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这也是易经原本的用意,给世世代代的人一个共同的认识---伦理道德,即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总之博大精深,研究下去之中有很多的乐趣。
3.《易经》的思想
《易经》的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逐一完成的,因此,颇具有该时代的浓厚色彩。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变革期,社会制度是由古代封建制度移行至君县制,由宗教制转移至父长制。在这旧体制的崩溃过程中,许多传统的贵族阶级渐次没落。在政治方面,周期的传统权威坠地,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相互对立,造成的盛衰周而复始的局面。在思想方面,旧的价值观被破坏,却尚未确立新的价值观。
面对这样转变的社会情况,有些人为掌握变化的实象,因而形成了《易经》思想,象这种不同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现象,并不是完全没有秩序的,但生存于人类,在对应转变的潮流中确立了人类的主体性,由掌握不的生起消灭的现象,产生了一贯的不变法则。因此要应用这种法则,反过来控制、支配现象才对,为了掌握这种原理,首先要将变化复杂的世界,尽可能的地单纯化,再重新构成世界。这样的意义下,可以肯定了郑玄(东汉)为易定下“简易、变易、不易”三种说法。世间的变化(变易)是绝不会间断的,但却有一贯固定不变(不易)的法则,同时这法则是平易简明(简易)的,为阴阳对立、转化形成的表示,因而贯通森罗万象。
阴阳对立是易的思想核心,是阴阳对立的二元论。一切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必有相对而产生的对立,形成有系统化的世界。所有的变化均有阴阳的对立和统一。
阴阳的变化:阴就是属于柔、弱、低、暗、被动的、女性等……阳是属于刚、强、高、明、主动的、男性的等……这两者均非固定,绝对不变的,经常会相互转化的。阳变阴,阴变阳,这是易的基本变化,阴阳两物质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对立和统一触进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阴阳相互消长而循环,相互发生作用而产生新的发展,宇宙万物均在此法则下不断的变化、发展,这就是《周易》中的辨证法思想,他深深侵透于中国人的思想当中,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思想。
4.周易的主要思想
古代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得到启发,哲学思辩能力也多数是在对易经的分析阐解和不同意见的争鸣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老子将易经的思想精华融入《道德经》中,创造了一个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在经卦阴阳相抱三爻成卦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起源图式,揭示了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种种势力的对立统一。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抱这一思想在易经还是一目了然的符号图,到了老子便有了种种具体的事物形象的分析。
其间流传后世对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命题莫过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对立的双方,必有一方为主,另一方为次。物极则反,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在易经是通过爻辞,对爻象在卦体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结语加以反映的。
而在老子这里,已经到了社会、政治、伦理等一切方面,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委曲总是由保全转化。屈枉总是向伸直转化,卑下总是向充盈转化,蔽旧总是向新奇转化,这种辫证思维方式,是老子观察世界的方法。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他运用这条物极则反原理,对世间万物进行着辩证概括,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他又用这一条法则,提出了一系列处理问题的具体办法,老子这些从易经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辩证思想谱写了中国哲学史上颇有特色的一页华章。 孔子深得易经之道了,最显著者有二:一是关于正名这一政治主张,二是关于举一反三类推思想。
在易经的推论规则中,有一条是关于阴阳爻与阴阳位是否一致的“当位律”。这一条思维规律要求在自然递进推演时,每一爻的阴、阳性质必须与所在位置的阴阳属性进行对照,一般而言,凡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即“当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顺)事物发展规律,倘若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则不当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发展规律,孔子把这一条推演规律扩大到了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正名”学说。
在他看来社会政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应当如同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那样当位才能使一个国家秩序井然局面稳定,否则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不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产生不当位思想,孔子这一思想又被后人推广。 被考定成于战国中期的“周易大传”,是当时学者在总结前人认知易经的成果基础上,对易经卦爻符号体系及卦爻辞所作的一整套注释和阐解,其中既有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大家的思辩成果,也有更多古代优秀哲学家的思辩结晶,正是他们使易经这部古典在哲学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源处。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所有学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经影响。之后的古代哲学发展每个重要时期,易经思想都充当着轴心角色。
到了唐代,易经不仅受到学者重视,也得到了统治阶级如唐太宗的青睐,钦命孔子后裔孔颖达博采众长主编《周易正义》,推动了以易经研究为中心的哲学研究的开展,因此之后不少学者纷纷自注易经。宋代哲学家如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朱熹等人对易经都有很深的造诣,邵雍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译,构造了一个宇宙构造图式,创立了被称为“先天学”的理学象数学派;周敦颐根据“易传”和道家思想指出了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太极图说》;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深入探讨,认为易经的核心是讲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易只消阴阳二字括尽,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将哲学研究和易经研究更进一步,提出“实道而器虚”的命题,明确指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就是说,一般原理存于具体事物中,而不是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相互转化,杂因纯起,即杂以成纯,变合常全,奉常以处变,则相反而固会其通杂和纯变和常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在推理时即要推出情之所必至,也要推出势之所必反,即要存其通,即掌握一般的相通之理,又要存其变即因时、因地等不同条件而灵活推论。只有把握了这种相通之理,才能行于此而不碍于彼这易经所特有的思维方法,用以指导行为,必无往而不胜。
易经之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著作所不可及的,这可能就是其列为群经之首的根本原因。 《周易》中有多处关于法律问题的论述,还有讼与噬嗑两卦专门讨论法律问题。
第一,君权神授思想。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最集中体现,而这种体现,首先表现在立法权上。
“君权神授”必然要求君主为立法的主体,人民没有立法权,也没有司法权,法律面前不平等,与之相应的是专制,“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正是这种意思的集中表达。《易传》的根本思想是专制,“法自君出”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所以《易传》中反而没有对此加以论述。
第二,“刑罚清”与“刑罚中”。豫卦的下体是坤,上体是震;坤的性质为顺,震的性质为动。
上下结合形成顺。
5.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关于《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彖传》曾经做了经典的表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先秦时期,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儒家强调社会的和谐。比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的学生有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易》综合总结了儒道两家的说法,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其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根据对支配着自然界的那种和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来谋划一种和谐的、自由的、舒畅的社会发展前景,使得社会领域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人际关系能够像天地万物那样调适畅达,各得其所。因此,就价值理想而言,《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思维模式是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的世界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共同特征。
《周易》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贵中和,中和的实质性的内涵,可以归结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续发展的内在的生机活力,总体上是从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来。照《周易》看来,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阳之功能为创生,阴之功能为成全;阳居于领导的地位,阴居于从属的地位,此二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彼此感应,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这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组织是效法宇宙自然的组织建立起来的,也相应地区分成为阴阳,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间的协作,从而形成一种“上下交而其志同”的社会和谐。《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适用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条总的原则,统贯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的哲学体系完全是围绕着这个命题而展开的,为了切实地把握中和、太和思想的实质性的内涵,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加深理解。
365295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