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道是如何互补的
老庄与孔子是道家与儒家的源头,他们的思想各自被后学者奉为经典,供上神坛。
而后生无不竭尽所能排斥其异见,弘扬其教性,使两者因政治因素决裂,各行其道,渐行渐远。是后生之学放大了老庄与孔子的间隙,导致本应在中国文人身上完整体现的儒道合一成为千古乌有理念。
如今当国人重新审视自己文化人格的时候,寻找到了一个契机,那就是将儒道精神重新融合,完整贯彻于国人灵魂之中,使人成为自由、独立、完整、和谐的人。儒道本是同源,经过几千年轮回,也该是回归之时。
追本溯源,应该从上古神话讲起。儒道的源头 上古神话 (一)老子与女娲 作为对起源的朦胧认知,女娲这一创世女神在古代人类社会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
女娲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
原始先民生命意识的觉醒,直接反映在母神崇拜和生殖崇拜上,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崇拜,而老子哲学的形成无疑受到了这种意识的深刻影响,在他的哲学思想上表现为强烈的母性特征。从“道”的基本特性与精神中我们可感受到老子所崇尚的某些母性品格。
五十一章云: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类似的说法又见于二章、十章、三十四章。这样的德性在母亲身上最能得到体现。
对于母亲的生而不有的博大与宽容, 老子赞美不已。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水具有女性的仁爱、慈悲的特性,因而被老子称为“上善”,最高的善,最美的德。
婴儿是刚从母体诞生的生命,因而是最本真的状态。可以看出老子所赞颂的一切美好品德都是属于女性的,老子所塑造的“圣人”这一理想人格形象是对女神的赞扬。
(二)孔子与帝尧 《中庸》第30有载:“促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持载,无不覆帱。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上遵天时变化,下与水土协调。好像天地没有一物不能扶持承载,没有一物不能覆盖笼罩;又好像四时的错综运行,好像日月的交替光明。
万物一起生长,互相并不妨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互相不违背。小德如水流浸润,大德使万物敦厚纯朴。
孔子对帝尧的崇拜可见一斑,而其所述帝尧之德,与老子赞美女神之德又何其相似。《论语》有《尧曰》篇,是孔子以尧的话来说明治理天下的道理,孔圣人借助尧的模范言行在教育后人,尤其是告诫那些在位的帝王,要像尧舜那样普施仁爱,如果百姓受穷,那肯定就要垮台!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孔圣人对帝尧的尊崇是真诚的、少见的。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由此我们又可看出,孔子从神话中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其实老子又何尝不是,无为而治不正是顺应自然,顺应天理而为吗? 老子与孔子同为上古神话的受益者,在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思想有同源性,他们对于神的作为和品德可以达成共识,而且都认为人应该顺应神意而为之。
但是孔子认为人通过内省可以使人性分有神性,继而分有神的掌控能力,这是后来庄子诟病孔子的原因。2.《易经》与儒道 易经把整个宇宙当作一个大系统,把人体当作一个小系统,它是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的,强调事物是由对立而统一的部分构成,强调事物周而复始的变化。
它的根本就是宇宙万物的变化,重在变化二字。其实儒道同源也可以从易经中去寻找。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法与易经阴阳观如出一辙,两者目的都在于把握宇宙本源,遵循自然规律。而孔子喜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即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
他说自己从《易经》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里的辩证法对两者的影响巨大。
老子的思想偏阴性,如“上善若水”;孔子的思想偏阳性,“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老子偏静,善静观,主张无为,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道;孔子偏动,好远游,主张有为,穷则善其身,达则济天下。
两者看似对立,实为统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就是仁者,老子就是智者,两者是知与行的关系,由此看来知行合一成为文人的终极理想是有根据的。
智者如老子,先考虑了“宇宙是什么”的问题,寻到了天理;而仁者如孔子,正是接着老子的思绪考虑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注解,并以此扩展开来,探寻人事的法则。说孔子与老子属一脉相承一点不为过,“中庸”的思想可说是无为之态下的有为,孔子心中的圣人形象与老子的很相似,同是看不惯世风日下、互相屠戮,同是为了寻求普世价值观,两者也都萃取了易经的精华,如宇宙之生生不息、和谐的秩序、天人合一等。
人需先知而后行,不知则妄行,不行则枉知。孔子之“行”其实是代替老子完成了他不愿付之于行动的心愿,出世者必有入世之心,但无奈身逢乱世,依老子阴柔的个性,是不会冒险下赌的,而孔子性情偏豪爽,一心想做个布道。
2.什么是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儒道互补-内涵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 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3.儒道是怎么互补的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
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儒道互补-内涵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
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4.儒道是如何互补的
老庄与孔子是道家与儒家的源头,他们的思想各自被后学者奉为经典,供上神坛。
而后生无不竭尽所能排斥其异见,弘扬其教性,使两者因政治因素决裂,各行其道,渐行渐远。是后生之学放大了老庄与孔子的间隙,导致本应在中国文人身上完整体现的儒道合一成为千古乌有理念。
如今当国人重新审视自己文化人格的时候,寻找到了一个契机,那就是将儒道精神重新融合,完整贯彻于国人灵魂之中,使人成为自由、独立、完整、和谐的人。儒道本是同源,经过几千年轮回,也该是回归之时。
追本溯源,应该从上古神话讲起。儒道的源头上古神话(一)老子与女娲 作为对起源的朦胧认知,女娲这一创世女神在古代人类社会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
女娲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
原始先民生命意识的觉醒,直接反映在母神崇拜和生殖崇拜上,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崇拜,而老子哲学的形成无疑受到了这种意识的深刻影响,在他的哲学思想上表现为强烈的母性特征。从“道”的基本特性与精神中我们可感受到老子所崇尚的某些母性品格。
五十一章云: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类似的说法又见于二章、十章、三十四章。这样的德性在母亲身上最能得到体现。
对于母亲的生而不有的博大与宽容, 老子赞美不已。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水具有女性的仁爱、慈悲的特性,因而被老子称为“上善”,最高的善,最美的德。
婴儿是刚从母体诞生的生命,因而是最本真的状态。可以看出老子所赞颂的一切美好品德都是属于女性的,老子所塑造的“圣人”这一理想人格形象是对女神的赞扬。
(二)孔子与帝尧 《中庸》第30有载:“促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持载,无不覆帱。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上遵天时变化,下与水土协调。好像天地没有一物不能扶持承载,没有一物不能覆盖笼罩;又好像四时的错综运行,好像日月的交替光明。
万物一起生长,互相并不妨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互相不违背。小德如水流浸润,大德使万物敦厚纯朴。
孔子对帝尧的崇拜可见一斑,而其所述帝尧之德,与老子赞美女神之德又何其相似。《论语》有《尧曰》篇,是孔子以尧的话来说明治理天下的道理,孔圣人借助尧的模范言行在教育后人,尤其是告诫那些在位的帝王,要像尧舜那样普施仁爱,如果百姓受穷,那肯定就要垮台!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孔圣人对帝尧的尊崇是真诚的、少见的。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由此我们又可看出,孔子从神话中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其实老子又何尝不是,无为而治不正是顺应自然,顺应天理而为吗? 老子与孔子同为上古神话的受益者,在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思想有同源性,他们对于神的作为和品德可以达成共识,而且都认为人应该顺应神意而为之。
但是孔子认为人通过内省可以使人性分有神性,继而分有神的掌控能力,这是后来庄子诟病孔子的原因。2.《易经》与儒道 易经把整个宇宙当作一个大系统,把人体当作一个小系统,它是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的,强调事物是由对立而统一的部分构成,强调事物周而复始的变化。
它的根本就是宇宙万物的变化,重在变化二字。其实儒道同源也可以从易经中去寻找。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法与易经阴阳观如出一辙,两者目的都在于把握宇宙本源,遵循自然规律。而孔子喜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即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
他说自己从《易经》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里的辩证法对两者的影响巨大。
老子的思想偏阴性,如“上善若水”;孔子的思想偏阳性,“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老子偏静,善静观,主张无为,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道;孔子偏动,好远游,主张有为,穷则善其身,达则济天下。
两者看似对立,实为统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就是仁者,老子就是智者,两者是知与行的关系,由此看来知行合一成为文人的终极理想是有根据的。
智者如老子,先考虑了“宇宙是什么”的问题,寻到了天理;而仁者如孔子,正是接着老子的思绪考虑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注解,并以此扩展开来,探寻人事的法则。说孔子与老子属一脉相承一点不为过,“中庸”的思想可说是无为之态下的有为,孔子心中的圣人形象与老子的很相似,同是看不惯世风日下、互相屠戮,同是为了寻求普世价值观,两者也都萃取了易经的精华,如宇宙之生生不息、和谐的秩序、天人合一等。
人需先知而后行,不知则妄行,不行则枉知。孔子之“行”其实是代替老子完成了他不愿付之于行动的心愿,出世者必有入世之心,但无奈身逢乱世,依老子阴柔的个性,是不会冒险下赌的,而孔子性情偏豪爽,一心想做个布道。
5.儒家道家为什么能互补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
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
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一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
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
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限于这种外在符号的掌管与操作,他要使职业的“儒”成为思想的“家”,就必须通过以“仁”释“礼”的方式,而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符号形式)找到内在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的历史局面,以保持世人的文化品味。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即表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礼乐的复兴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形式而已,它本身就标志着人与非人的界限。
从政治的意义上讲,只有遵循礼乐本身所规范的行为法则和等级制度,才能使人与人在进退俯仰之间保持一种行而有等、爱而有差的和谐而有度的社会秩序,即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礼乐本身所具备的有意味的符号形式,才能使人与人在温、良、恭、俭、让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一种高于蒙昧和野蛮色彩的文明形象,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尽管在孔子那里,文化的建构是要以生命的繁衍和物质的保障为前提的,“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然而这种“庶”——“富”——“教”的渐进过程也表明,文化的建构才是使人最终成其为人的关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够理解,一向强调忠孝安邦、礼义治国的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之类的喟叹。
显然,在这种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一种艺术的经验和美的享受。因为说到底,“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这类包含着艺术和美的“符号体系”,“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中给予我们以秩序”,“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卡西尔《人论》上。
6.什么是"儒道互补",它有什么深刻影响
两家的理论各有偏重,价值观念不同:儒家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道家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
两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不断的互补,大体经历了两次高潮: 1、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产生了以儒家仁义学说和礼治文化为主、结合道家的宇宙论和自然观的黄老之学。
2、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对道家思想进一步引进和吸收,成为儒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融入理学,使儒学在哲学思维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儒道两家思想的互动互补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趋于完善的面貌。
纯粹借用别人的成果,供你参考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