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易,易经
按着一定的规律 推算人的命运
很多人对《周易》的另外一种赞叹是:富有如此深奥的哲学至理啊!
其实呢,这往往是因为混淆了《易经》和《易传》。
前面简单说过,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周易》,或者叫《易经》,其实包含着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一般来说,《易经》(狭义的《易经》)的内容全是算卦的占断辞——前面我们已经见过几条,专家们众说纷纭,也解释不出个统一意见来,反正我觉得很多占断辞看上去和马三立的“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支”没多大区别,如果说有价值,更多的是史料价值,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一些片断风貌;而哲学思想则更多地体现在《易传》,或者叫做“十翼”,主要是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借着《易经》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
有人可能会问了:“这些知识分子要想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著书立说就是了,为什么非要借着《易经》说事呀?”
答案是:“第一,当时的人并没有著书立说的普遍风气;第二,这里面恐怕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
什么叫“不得已的苦衷”呢?——这个问题稍稍沉重了些,咱们留到后文再说,先说说排卦算命的事。
我一直都主张溯本求源,现在咱们来看看古人拿《周易》算命的案例,看看古人到底是怎么用这东西的。
讲汉、唐、宋、明的案例吗?——不讲,咱们要看就看最源头的东西。《周易》是周代兴起的,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相关史料就是《左传》和《国语》。
《左传》我比较熟,这里边用《周易》算卦的例子还真不少,很值得讲一讲。而且,《左传》到底也是经典,是“十三经”之一,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史,可总比什么《诸葛神算》和《推背图》要有公信力多了。
《左传》讲的是春秋时代的史事,可是,我们要了解《周易》,还得从商代开始。
2.周易什么意思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周”的解释:
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易”的解释: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3.易经的全部解释
作者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
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
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
《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
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
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
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
汉武帝时,政府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
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
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
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
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
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
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
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
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
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
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
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内容简介《易经的智慧(传部)》内容简介:《易经》,亦名《周易》。
全书分为经文和传文两部分——相传八千午前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演绎六十四卦卦序,汇集历代口头流传的卦辞、爻辞,用文字记录下来_这就是《易经》的经文部分。四百多年后,孔子解释和赞颂经文的文字,形成了《易经》的传文部分。
目录卷苜语 引子 系辞传?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
4.关于周易的一段解释
睽(kui) 火泽睽 离上兑下睽,小事吉。
睽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三十八卦。从卦形上看,上卦是离是火,下卦是兑是泽是水,与家人卦的形象上下相反,两个互为综卦。
“序卦传”说:“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也即当家庭走到穷途未路时,必然会发生行为乖张的现象,所以,家人卦之后接着是睽卦;睽是乖异、乖违、背离的意思。
家合万事兴,不合则一切乖离。天下大势,一切万物,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永久不变的合,也没有恒久不变的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家庭也是如此,绝对永恒的和谐和睦是不存在的,长期的和谐和睦是人们的理想,但最终是要分离的。比如儿子大了另立门户,女儿大了出嫁成家,最终都是要分离出去的;当家庭贫穷没落了无生计时,为了讨论家庭怎样才能振兴也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问题,甚至会出现父子、兄弟、姐妹背道而驰的现象,所以,当意见相反,家人不和的时候,想干大事是不可能的,而做一些小的事情还是可以的,是吉利的。
作为君子就要学会有效运用离合异同的规律。应以环境、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改变修正自己的政策和策略,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但是,睽卦的卦义不单纯是讲离异,讲乖背睽违,而是又进一步揭示了化离为合的途径和根据。因此,“彖传”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也就是说:以万物的事理来说,形态虽然违背,但却有看不到的同一性存在。如天高地卑,形象不同,作育万物的功能相同;如男女的体质不同,但彼此的意志可以沟通;如万物的形态各不相同,但成长的过程都相互类似。
所以,背离是在异中有同,因时间演变而背离,背离的时间功效可就太伟大了。黑格尔说:“对于同或同一个真正意义加以正确的了解乃是异常重要之事。
为达到这目的,我们首先必须特别注意,勿把同一认作抽象的同一,认作排斥一切‘异’的‘同’。这是使得一切坏的哲学有别于那唯一值得称作哲学的哲学之关键。”
由此可见,睽卦所讲的背离乖异,是同中之异,是在时间中由统一分化出来的殊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还要归于统一,走向大同境界。所以,我们应该彻底掌握睽卦的同异之道,达观地对待悲欢离合,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睽卦上卦是离是火,下卦是兑是泽是水,火炎是向上烧,泽水是往下流的,两者的性质是相离不相容的。
从卦象上说,上卦离代表中女,下卦兑代表少女,象征二女同住一室,按异性相吸相合,同性相斥相背的原理,二女的行动意志是不能协调一致的。但下卦“兑”又是悦,上卦“离”又是明是附,两者又有表面上愉快依附的性质,也即是我们常说的貌合神离,这在家庭姐妹之间是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作为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顺应大势,在坚持自己的原则与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合而不同,于同中求异,于异中求同,使自己有所作为。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辟”是避。
“初九”与“九四”同属阳爻,不能相应,应当有后悔的事情发生。但在背离的时期,往往会出现相反的结果,那看似应当相合的却背离,应当背离的反而会相合。
所以,“初九”与“九四”两个本应相排斥的同性,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相互应援,使想象中的后悔消除于无形。就象丧失的马不必去追,自己就会回来。
“初九”看似不能与“九四”阳爻相应,自己孤军奋战很难有所作为,但由于在背离的时期,却意外地得到了“九四”的应援,这反而使“初九”有了上升前进的机会。所以说,人情反复无常,为了避免灾祸,有时不得不去与恶人交往,以换取自己的安定。
“象传”进一步解释说,与恶人交往,不是与恶人同流合污,而是为避免一些过错和危险的发生,避开一些不必要的纠缠和矛盾。这一爻辞告诉我们,世事难以预料,人情反复无常,世上的事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人生在世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学会并善于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在非常时期,即便对方是恶人,也不应嫌弃,不应回避,更不应完全排斥,与其适度的交往,甚至用自己高尚的品行去感化、教化恶人,使恶人不能或不敢危害自己,反而可以使自己避免祸患的降临。
因此,当你处在睽违离异的处境之中时,为了完全避免孤立,要认识到与小人结交,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否则,你不是到处都树敌了呢?这就违背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策略思想,也不能改变那些小人成为自己真正好的合作者。《论语》“阳货篇”中的阳货便是一个小人,季氏几代都把持鲁国的政权,是个佞臣,阳货又把持季氏的权柄,更是一个佞臣了。
阳货想要孔子来拜望他。孔子不去,阳货便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给孔子送去一个蒸熟了的小猪,好让孔子到他家来道谢。
可是孔子也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便去他家拜望他。结果两个人在路上碰着了,谈起话来。
阳货问孔子:“自己有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丧乱,这叫仁吗?不叫。一个人想做官却屡次错过机会,这叫聪明吗?不叫。
时光不等人哪!”孔子这才说到“好。
5.周易,解释下
按照掷钱法的记卦规则,六爻应从下方向上方写。
按你所说的顺序:老阴少阴老阳少阴少阳少阴,老阴为阳(阴极变阳),少阴为阴,少阳为阳,老阳为阴(阳极变阴),应当分别记作阳爻、阴爻、阴爻、阴爻、阳爻、阴爻。逆记如下:
少阴- -
少阳—
少阴- -
老阳- -
少阴- -
老阴—
此卦象为水雷屯卦(下为震☳,上为坎☵),阴阳初交险象生,入山逐鹿不易行。坎水在肾,震伤脾胃,若问健康,则是病在肠胃,足部或泌尿系统,不宜掉以轻心。 但整个卦象运势有初难后解之意,幸勿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