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谁创造了【易经】
研究“易经”莫过于追寻到是谁创造了它。
追寻“易经”的起源是我们第一要完成的目标。
纵观“易经”的起源有三个来源:
一是传说中的伏羲氏
二是认为地球上这一时期人类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存在史前文明的可能,则认为“易经”是史前文明。
三是地外文明传来“易经”
关于有没有第四种起源不得而知,究我目前找不到第四种。
这三种我们该确定是哪一种呢?很难!但是我们却可以找到这三种来源的共性,通过共性去探索下一个过程。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共性就是——只可能是智慧生物创造了“易经”!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智慧生物创造“易经”这个原则去探索“易经”的起源之下一个历程。
从今天看来“易经”盖函了宇宙中一切理论!
这里不能不提到“周易”的问题;
很多人把“周易”当成“易经”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其实我们知道“周易”理应是周文王个人的思想及世界观,有着时代背景的气息,这代表不了“易经”,这是周文王对“易经”的注解而已。
我们都知道要写一部盖函一切理论的书,不可能把一切理论都给写完,但要找到能写完一切理论的方法?真不容易啊,“易经”的作者真的很伟大!他找到了一个后人不可逾越的题材:
一是用符号代替了文字
二是用这个题材完整的描述了整个宇宙
易经一共用了十五个符号;太极(一个符号表示)、两仪(两个符号表示)、四象(四个符号表示)、八卦(八个符号表示)。
我们知道要描述宇宙首先应该清楚人!人的什么是根本的东西很重要,想一想不难明白,对于人来讲我们的根本就是【我】,是怎么存在的!这很重要。能够反映我们存在的躯体不重要,我们知道躯体是由父母而来,是其它物质所转变而来,而我们的思想意识的来源确很重要!这个问题才是我们的根本存在!这就易经起源的重要因素!易经的作者找到了这个题材并能完整的描述人,也等于完整的描述宇宙!
因为人超越不了自我的意识范围!也就等于人的思想意识存在一个限定!【易经】作者就是用人的意识发展过程及思维结构形式创立了【易经】,【易经】的真实内涵也就描述人的意识思维!至此;我们应该明白了,我们说的一切超越不了我们自己,我们想的一切也超越不了我们自己,我们认识的一切也没能超越!如果说易经是无所不包含,那只能是描写人的思想意识!才可能包含一切!(待续)
2.易经的创始人到底是谁
《易经》是部经典巨作。
据史书记载《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由于《连山易》、《归藏易》已经失传。
具体内容无法查考,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因此人们常说的《易经》实际上指的就是《周易》。《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题、爻辞等。
古时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说法不一。《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
广义的《易经》还包括《易传》。《易传》又称“十翼”,“翼”就是翅膀,意思是说《易经》像只鸟,《易传》就像这鸟儿的翅膀。
《易传》是全面解释《易经》的七种十篇文章即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因为《易传》不但继承《易经》经义,而且对《易经》创造性地阐发,富有辩证哲理,所以从西汉开始人们已把《易传》也作“经”来研读,与《易经》并列通行。
《易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或秦、汉间的作。
3.易经是谁创作的
《易经》
中国儒家典籍 ,六经之一 。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 ,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 ,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4.《易经》的创始人是谁
《周易》三圣说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