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四书以程朱注解为准,
一、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五经均是以程朱注解为准。
二、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三、明清科举考试分为
1、童试;2、乡试;3、会试;4、殿试;5、八股文。
2.宋朝科举考试的六经
二,六经排序应该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春秋)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周易》是一部以占筮为形式的哲学巨著,是我国早期哲学家思想的摇篮,哲学是自然科学的灯塔,也是社会科学的航标。《周易》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哲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命题如“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之谓易”,“易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精辟论断。历朝以来都把《易经》列为诸经之首来学习。所以《周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干。
3.唐代《五经正义》是什么呀
而那些注经释义之作,往往不惜笔墨,详作解释,因版本差异,存在着不少异字别文,《礼记》用郑玄注,《左传》为晋杜预注。
《五经正义》将经与注集而为一、郑玄笺,即作为官方的定本而被各界接受,—直处于独尊的地位。科举考试均以此书为依据。
后来成为《十三经注疏》的组成部分,《周易》为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为汉孔安国传,采选众说,并对各派经学家的见解进行了协调折衷。 《五经正义》颁布之后。
有关《五经正义》的索引。 《五经正义》历时近三十年而修成刊行。
所谓正义,即对经书原有的注释再作注释,以统一异说,便于阅读,分别注释。先释经,后释注,广征博引,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等撰写义疏,又各持己见。
贞观年间,唐太宗诏令中书侍郎颜师古校定五经文字,致使字多文繁,冗杂难读,《诗经》为汉毛公传、传抄讹误等原因,是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儒家经典注释本。 古代经书流传到唐代时《五经正义》系唐孔颖达等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编撰,初名《五经义疏》。
《五经正义》所采用的旧注(即正注),多有歧意。解经者为了阐明自已的主张,后改为正义。
全书共一百八十卷。其中《周易正义》十四卷,《尚书正义》二十卷,《毛诗正义》四十卷,《礼记正义》七十卷,《春秋左传正义》二十六卷。
4.科举的考试范围
科举的考试内容
隋、唐、宋
隋炀帝 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頲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㠂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墠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顠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於墨义则映一些关於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丠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 、赋 ,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 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砓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堁分之一。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砄难度。 另外,在武则天时代开始,亠设立了 武举 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宋代大部份晠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但 王安石 执政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砺以经义 (解释经书) 、论 (对时局的评论) 和策 (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 作为考试内容。然而, 苏轼 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元
元代的科举虽然对自身的统治影响不大,但它的内容却有重大转变。第一是 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第二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新的规定 ,如果经义的考试内容包括 四书 ,则以 朱熹 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㠂 这两项改动并没有随 元朝 而消亡,而是成为明、清两代 八股文 的基础。
明、清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 ??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 ??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 八股文 作答。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栵为讲究形式。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堙策问。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䠦不重要,清朝的皇帝便惯以试--的书泠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热衷科举的人 识 四书五经 ,其他以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堸」,很多读书人都是一概不通。讽刺砑举的小说 儒林外史 中便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人对栎朝的进士--开玩笑说:「今下如果是 四川 的 苏轼 来考,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筠道「苏轼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罢亠。」原来他竟然不知谁是苏轼。 而就 是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亦只要求求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於是不少考生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 ,称为“帖括”的八股文范文选刻 。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意即考取功名后便可弃之如敝屣。曾经有人将八股文与「 鸦片 」、「 缠足 」并列,认为是荼毒中国人的三大害㠂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四书五经”包括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内容,涉及到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统治基础、军事斗争、文学艺术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方法与中心体系,其内容构成了儒家这一三千年来中国社会主流同志思想的精华与真谛。其语言则千锤百炼,字字如金,是千百年来代代 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无论是在中国思想史还是世界思想史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国社会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里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5.唐朝科举主要分明经,进士两项.但这两项一步一步考,直到状元,究竟
一楼回答的完全正确,但好像没答完从你的问题可以看出,你对科举的认识停留在明清科举,但明清科举已经不再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而成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题目仅从四书五经中选择、经乡试、省试、殿试一路而来,直至决出状元,授予权力,成为官员,此仅是隋唐科举只一部分——即进士科,进士、进士,就是进入仕途之意,选官只用实际上隋唐科举还有诸如明法明算、明经、明字等科,为国家选拔专业人才还有秀才科,如果把科举视为今公务员考试的话,秀才科可以认为是中央直属机关公务员考试,进士科只能算各省市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难度大、要求高,录取率低,都使秀才成为真正之秀才,与明清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啊,好像房玄龄就是秀才科出身要看哪些书就要看你考哪一科了,明算明显要学数书,以后也可以进户部管财政,进士科就要杂一些,关键要写好“申论”,对时局有所认识,明经,就要博闻强记,熟记各类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是对中华书目的一种分类方法,经:是指儒家承认的最高经典著作,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及对这些书的解释性和继承性著作,史就是史学著作,即二十四史之类,子,“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集,就是文人的文章集子,各类诗集、文集了考试不会考到集的。
6.
最佳答案 明朝后的科举的命题范围. 简单的说法,四书指的、、、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这五部典籍. 虽然这些经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作为经典来遵奉的,但其实也有时代的不同,我们今天把儒家学派的经书统称为十三经是源于南宋时代,而在之前又分几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对经书有不一样的说法, 这是要加以注意的. 其中,礼经在汉朝是指仪礼,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仪,在汉朝时叫,晋朝时始称,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和.至东汉时,学者郑玄为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唐以后都列入经书. 另外我们最容易错误的是春秋一书,本是鲁国史书,我们称春秋一般是指它的注解本、、,东汉以后左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春秋就是指左传. 四书在先秦前就存在的,当时尚无四书之说,其中孔子死后汇编的孔子言行录,是记述旧中国时代孟轲的政治思想的书,而与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讲作学问和修身之道的,到南宋时,学者朱熹把它们分别独立出来加以注解,并且和、合编为一套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初级入门教材,叫做,简称“四书”,也叫四子书,此外还有个别称叫“学庸论孟”. 另外,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这四书五经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儒学最初的课程有四门功课,是儒生的必修课,它们是诗、书、礼、乐,时称为四术,约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音乐课.后来增设了易和春秋,相当于当时的哲学课和近代史课,这已经是孔子晚年的时期了,后人称之为“六艺”,也叫六经.其中因为古代没发明乐谱而致使乐经在战争中失传,到汉朝时只剩下了其他五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立各经学博士至武帝时代完成系统学府,五经之说至此流传至今. 而所谓国学中儒学的十三经一说,则是在唐朝的科举发明以后,前面提到的礼分三礼,春秋分三传,分开计算则是九经,唐太学里作为标准的经文由前九经再加、、,最后到宋朝时崇文抑武又把孟子列入经书,共十三种,以后再没增加,但十三经名字的由来更晚,大致在明朝汇刻和才正式有了现在通用的十三经之说. 最后提提尔雅,该书实际上是汉朝人在战国时代学者们积累的训诂资料的基础上编定的一部按意义分类解释的古典字典,因为对读古经(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人一直在读古书)很有帮助,所以被尊为经书. 古代有个对子: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其中风指国风,诗经的一种,雅是大雅小雅的统称,颂也诗书中的一种载体.关于此节,将在以后论及对联的艺术一节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