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经教人什么道理
所谓“善易者不占”,真正懂《易经》的人是不用易经来占卜吉凶的,会体会易经所蕴含的道理知道自己的人生趋利避害,趋吉避凶。
至于易经到底教了人什么道理,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比如著名抗倭将领俞大猷,他排兵布阵很厉害,但是他看的不是孙子兵法,而是《易经》。所以,这其中的道理只能自己去体味,别人告诉你的是别人的想法,不代表你,更不能代表《易经》。
而我的体悟是,易经总得而言,讲了一个顺势的道理,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做恰当的事,比如乾卦的“飞龙在天”,同时避免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做不恰当的事,因为做了肯定结果不好,比如乾卦的“亢龙有悔”。至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是恰当的,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2.易经教会了我们那些人生哲理
周公总结的《易经》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但也听说研究《易经》容易让人走火入魔, 进入信天由地、占卜算卦的误区,因此也不敢轻易涉猎。可看过《易经》就被《易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所折服。
一是“天人合一”的观点。《易经》中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讲“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三”,指“天、人、地”。我们本应该说“天地人合一”的,但为了简 要起见,就习惯地说成“天人合一”。
本来《易经》以阴阳学说为主,“天”为阳,"地"为阴,可是中间 要再加一个"人",所谓“天”易变,“地”不易变,但“人”夹在中间是最难受的,变也不是,不变也不 是。本来分析“人”字的这个结构,是左右两个人,一男一女,一阳一阴,互相依靠,互相支撑,所谓“ 人”者,要顶天立地,头顶上是天,把阳刚之气撑起;两只脚下稳踏大地,敛起阴柔的一面。
所以说,做 “人”,真得很难,做一个比较“正”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二是“阴阳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的观点。
早在《易经》中,我们的祖先就阐明了“世界是发展变化 的”这一观点,譬如“否及泰来,乐极生悲”等诸多说法。阴阳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一种东西一定是阳, 或者一定是阴;但阴阳也不是对立的,阴阳之间应该是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
诸如我们称天为阳,地为阴 ,但无法判定天和地哪个更重要。天和地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天气多变化,体现为时变,而地 少变化,体现为稳定。而正是因为地的稳定,牵制了天的变化。
大地一直很沉默,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于是上天总是很听大地的话,始终被大地的引力所牵制。试想,如果有一天大地喋喋不休,要跟上天争高 低,那整个世界将陷于一片混沌。
这使我们想到到家庭里夫妻两人的关系,结过婚的男女应该多研究一下 易经,尤其是作为妻子的,如果能从易经中多悟出一些道理,整个家庭、及至世界,都将是和谐的。
3.《易经》教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小人
小人危害太大了。
小人会乱国害国。军队是古代开疆拓土,保证国泰民安的重要工具。
《师卦》认为要用老成持重,德才兼备的“丈人”即长者可获吉祥。《上六》说,“开国承家。
小人勿用”。《象》说,“‘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用小人将危及国家。在承平的“大有”时期,用人要讲德行资历,这样有利于国家秩序。
《大有。九三》说,“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象》认为“‘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王公朝见天子,要赐宴招待,小人不可当主持。
小人担当此重任就会破坏秩序。(这里的小人可指地位低的人,也可指让王公们视为德行不好令人讨厌的人)。
小人会腐蚀败坏社会风气。“剥”是“不利有攸往”即不利君子前进的卦象,因为“小人长也”,小人的势力增长。
《剥卦。上九》说,“硕果不食。
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象》解释说:“‘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硕的果实没被摘食,君子得到果实装到车中能济世;小人得到则剥蚀万家。
小人得利发财,不会“富及其邻”,让人民怨恨社会不公,小人有财后的轻狂炫耀,也会败坏风气因而古人说,小人不可任用。殷高宗武丁是殷代中兴之帝,在他之前十多代帝王大概都是小人当政,国运垂危,“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既济卦。九三》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小人勿用”。在付说的帮助下,对内加强吏治,对外对那些背叛殷商王朝的诸侯进行讨伐,仅打鬼方这一部落就用了三年时间,终于使商王朝的宗主地位得到认可,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国民疲惫。
这可以说是血的教训。小人与君子区别在哪里?《泰卦》,《否卦》卦象很有意思,可以帮我们了解把握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前者是阴在上阳在下,或者说阴在外阳在内,后者相反。如果把阳视为君子之行或君子所处位置,阴视为小人之行或所处位置,那么,君子在国家处于内部重要位置,就意味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泰卦。
彖》)。国风正,君子之道渐长,小人之道渐消。
反之,就是小人得意,君子失意的时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将两卦象理解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是君子的表现;“内因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则是小人常见的特征。
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的君子品格主要表现在内在内心,刚健正直,光明磊落,纯正善良,而外在为了适应社会,也会表现出柔柔顺从。小人也不是处处都是让人厌恶的言行,有时小人在外表现甚至比君子还君子,故作刚正坚持己见,可内心是阴毒,阿谀逢迎,唯利是图。
小人喜欢奉承,君子不会如此。《否卦。
六二》说,“包承,小人吉。大人否。
亨”。《象》说,“大人否。
亨。”包承“就是接受奉承,小人喜欢人奉承,认为是吉祥;大人君子对歌功颂德,奉承拍马,头脑清醒,不予接受,因此亨通顺利。
在春风得意的“大壮”期,“君子以非礼弗履”,小心做人,认真做事,更加遵守国家礼制法度,而小人则会狂妄无知,蔑视贱踏法制。《大壮。
九三》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小人以强壮骄人,我多伟大,多有能力,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们能把握怎样?而君子用无为处世,尊重规律,不以强壮而胡为。
在小人当道或功成名就之时,君子会明哲保身或见好就收,激流勇退,而小人因贪权贪利决不会隐退。《遯卦。
九四》就指出,“好遯,君子吉,小人否”。《象》说,“‘君子好遯’,‘小人否’也”,君子喜好隐退,小人却做不到。
《易经。系辞下传》引孔子之言,“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另外,“易经”中君子要做的行为,如果完全相反,则很多都是小人的识别条件。怎样对待小人?<<易经》也提出了一些方法:一是要有正确的心态。
社会不可能都是小人,绝大多数是有缺点的君子或好人,小人只是少数。同时,社会发展的总趋是君子受欢迎,小人让人骂。
二是要知道小人或恶人对君子的修养多少有帮助。《睽卦,初九》有“见恶人,无咎”之语,《象》理解为“‘见恶人’,以辟(避)‘咎’也。”
遇见恶人,是避免灾祸的方法。三是要能感化。
在困难时侯,要化解困难需要能容,《解卦。六五》说,“君子维有解。
吉。有孚于小人”。
《象》云,“‘君子有解’,‘小人’退也”。意为纠缠的困难艰险被君子解决,吉祥。
君子要以诚信之德感化小人。因为小人遇到险困就会退缩。
历史上就有这种例子。曹操官渡之战时,他手下不少人认为他必败,暗中写信给袁绍要投降。
这些人是不是小人?但胜利后曹操将所获信件烧掉,那些人最后帮他不少忙。有时即使偶尔错了也无所谓。
《兑卦。九五》有“孚于剥。
有厉”。施诚信于失信之人,有危险,但孔子解释此爻时说“‘孚于剥’,位正当也。”
(《兑卦。九五。
象》)。施诚信于失信之人,这是因为正当君位的原因。
上级,君子,诚信是道德要求,不能一人或一人偶尔失信而自己就不讲诚信。四是回避。
《遯卦。象》说,“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远离小人,不要表现出憎恶之情,但又要使保持自己。
4.《易经》教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相对的。
君子不是没有缺点或过失的好人;小人也不是没有才华或优点的坏人。但对国家,民族,和君子来说,最可怕的是小人。
做君子防小人是保证事业成功,保持人生顺利的重要学问。《易经》大量内容是教育人如何做君子,但也有教人如何认识小人和正确对待小人的内容。
细读思考,很有见地。小人危害太大了。
小人会乱国害国。军队是古代开疆拓土,保证国泰民安的重要工具。
《师卦》认为要用老成持重,德才兼备的“丈人”即长者可获吉祥。《上六》说,“开国承家。
小人勿用”。《象》说,“‘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用小人将危及国家。在承平的“大有”时期,用人要讲德行资历,这样有利于国家秩序。
《大有。九三》说,“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象》认为“‘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王公朝见天子,要赐宴招待,小人不可当主持。
小人担当此重任就会破坏秩序。(这里的小人可指地位低的人,也可指让王公们视为德行不好令人讨厌的人)。
小人会腐蚀败坏社会风气。“剥”是“不利有攸往”即不利君子前进的卦象,因为“小人长也”,小人的势力增长。
《剥卦。上九》说,“硕果不食。
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象》解释说:“‘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硕的果实没被摘食,君子得到果实装到车中能济世;小人得到则剥蚀万家。
小人得利发财,不会“富及其邻”,让人民怨恨社会不公,小人有财后的轻狂炫耀,也会败坏风气因而古人说,小人不可任用。殷高宗武丁是殷代中兴之帝,在他之前十多代帝王大概都是小人当政,国运垂危,“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既济卦。九三》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小人勿用”。在付说的帮助下,对内加强吏治,对外对那些背叛殷商王朝的诸侯进行讨伐,仅打鬼方这一部落就用了三年时间,终于使商王朝的宗主地位得到认可,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国民疲惫。
这可以说是血的教训。小人与君子区别在哪里?《泰卦》,《否卦》卦象很有意思,可以帮我们了解把握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前者是阴在上阳在下,或者说阴在外阳在内,后者相反。如果把阳视为君子之行或君子所处位置,阴视为小人之行或所处位置,那么,君子在国家处于内部重要位置,就意味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泰卦。
彖》)。国风正,君子之道渐长,小人之道渐消。
反之,就是小人得意,君子失意的时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将两卦象理解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是君子的表现;“内因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则是小人常见的特征。
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的君子品格主要表现在内在内心,刚健正直,光明磊落,纯正善良,而外在为了适应社会,也会表现出柔柔顺从。小人也不是处处都是让人厌恶的言行,有时小人在外表现甚至比君子还君子,故作刚正坚持己见,可内心是阴毒,阿谀逢迎,唯利是图。
小人喜欢奉承,君子不会如此。《否卦。
六二》说,“包承,小人吉。大人否。
亨”。《象》说,“大人否。
亨。”包承“就是接受奉承,小人喜欢人奉承,认为是吉祥;大人君子对歌功颂德,奉承拍马,头脑清醒,不予接受,因此亨通顺利。
在春风得意的“大壮”期,“君子以非礼弗履”,小心做人,认真做事,更加遵守国家礼制法度,而小人则会狂妄无知,蔑视贱踏法制。《大壮。
九三》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小人以强壮骄人,我多伟大,多有能力,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们能把握怎样?而君子用无为处世,尊重规律,不以强壮而胡为。
在小人当道或功成名就之时,君子会明哲保身或见好就收,激流勇退,而小人因贪权贪利决不会隐退。《遯卦。
九四》就指出,“好遯,君子吉,小人否”。《象》说,“‘君子好遯’,‘小人否’也”,君子喜好隐退,小人却做不到。
《易经。系辞下传》引孔子之言,“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另外,“易经”中君子要做的行为,如果完全相反,则很多都是小人的识别条件。怎样对待小人?<<易经》也提出了一些方法:一是要有正确的心态。
社会不可能都是小人,绝大多数是有缺点的君子或好人,小人只是少数。同时,社会发展的总趋是君子受欢迎,小人让人骂。
二是要知道小人或恶人对君子的修养多少有帮助。《睽卦,初九》有“见恶人,无咎”之语,《象》理解为“‘见恶人’,以辟(避)‘咎’也。”
遇见恶人,是避免灾祸的方法。三是要能感化。
在困难时侯,要化解困难需要能容,《解卦。六五》说,“君子维有解。
吉。有孚于小人”。
《象》云,“‘君子有解’,‘小人’退也”。意为纠缠的困难艰险被君子解决,吉祥。
君子要以诚信之德感化小人。因为小人遇到险困就会退缩。
历史上就有这种例子。曹操官渡之战时,他手下不少人认为他必败,暗中写信给袁绍要投降。
这些人是不是小人?但胜利后曹操将所获信件烧掉,那些人最后帮他不少忙。有时即使偶尔错了也无所谓。
《兑卦。九五》有“孚于剥。
有厉”。施诚信于失信之人,有危险,。
5.四书五经教做人是什么意思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
虽然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但是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被用为封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比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以上供参考,请采纳
6.易经对人的人生启发最大的一篇是哪
《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而“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而《易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字字体现先民智慧,句句包含先圣遗教,故被尊为“群经之首”。几千年来,它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历代学者及有志者驻足,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本套音像产品由《周易》的基本知识入手,引领您体验生命智慧,理解趋吉避凶之道,了悟人生,成就事业,从此步入周易智慧人生之路,进而缔造出中国商道的制胜法则!